幼儿园教师应因材施教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7-04-10 16:00:36 点击数:次】幼儿园教师应因材施教
树叶婆娑,大地回春,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景色。春天我喜欢到田埂沟边挖野菜,夏天喜欢拿个小凳坐在我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下乘凉,闻着枣花香,觉着比在空调屋里惬意的多。原先以为这是我个人喜好,可是经过七天的园长培训,我感到自己是多么自私,为什么没有放手让我的孩子们走向自然、快乐成长呢?
我总是觉得自己幼儿园区域材料匮乏,埋怨乡镇经济的落后,通过听王教授关于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农村幼儿园面临的困惑与对策等专家的讲座,四天的跟岗学习,真正使我打开了思路,拓展了视野。下面是我的所学所思:
一、因材施教,区域活动
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幼儿园施教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人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中的第二阶段的前运算阶段,我们要明确懂得这个阶段的人的思维和学习特点,儿童阶段是人生重要的启蒙阶段,我们施教的课程就应当注重儿童发展的特点,正所谓幼儿教育的本质在于要唤醒幼儿的创造力。幼儿的天性是爱玩的,而每天让孩子像小学生一样端坐在教室里识字、算数、学英语,这种应试教育会桎梏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剥夺了幼儿爱玩的天性,而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有别于班级授课制的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
区域活动思想源于19世纪初,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点是氛围宽松、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能让幼儿在玩中学,回归了孩子的天性,满足了幼儿的兴趣,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探索欲望,正如老子所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面对的施教对象是幼儿,就应该又多一层理解: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尤其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只要激发了他的探索欲望,想阻止他学都难。而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正好能满足幼儿自主的探索欲望。
开展区域活动的关键就是材料的配备和投放。区域活动不仅需要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开放性的、多样化的适宜操作的区域材料,而且还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我们幼儿园就为区域材料的不够充足和多样犯愁,而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发现了原来身边有很多可利用的材料资源,尤其是跃华幼儿园废旧材料的综合利用,使我大开眼界:与树叶对话、与树根对话、与小木板对话、与旧衣服对话、与旧报纸对话、与拖布杆对话等等,原来我们身边有很多材料资源可利用,不只是资金投入资源和个别的废旧材料。听过陈颖琪教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更让我进一步懂得了区域材料该如何投放的原则把握,只有对材料的安全性、艺术性、目标性、探究性、丰富性、动态性等充分把握,才能满足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进而达到因材施教,使幼儿快乐成长的教育效果。
二、走向自然,平安成长
院长在座谈会上说:要让孩子平安成长。这种成长有两个层面:一是身体平安成长,二是心理平安成长。人类既然是自然之子,那么自然就养育了人类。要想让我们的孩子平安成长,又怎能离开自然的养育呢?爱默生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这句富有哲理的名言更说明了要让孩子平安成长,就要走向自然的道理。
在四天的跟岗学习,充分验证了这句名言。观摩了幼儿园大二班幼儿的种菜活动,看到孩子们和老师拿着种子、小铲、水桶等农具兴高采烈地走向室外自然种植区,分工后热火朝 天地忙活着,有的幼儿小鼻头上沁出了密密的汗珠,可兴致丝毫不减,那份兴趣和开心真不是在活动室能达到的,真是身心愉悦。孩子们种好后对种子几天才能出来、长什么样更是充满着好奇和期待。这种走向自然的活动能不让孩子们快乐成长吗?
孩子们看到种植区边上开出的野花,会凑上小鼻子闻一闻,还时不时的和旁边的桃树打个招呼,他们兴奋地说着、讨论着。这种走向自然的活动不仅让幼儿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而且蒙发了幼儿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也更培养了幼儿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王教授说教育的真面目是绿色,开始我不很理解,可通过这次跟岗学习,看到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再想想自己所喜欢、为之陶醉的景色,可不就是象征着勃勃生机的绿色吗?自然之美在于自然,只有让孩子们走向自然、感悟绿色、沐浴阳光,才会让孩子了解大自然,充满活力的快乐成长。
三、传统育人,快乐诵读
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给我上了很深刻的一课。开展儿童传统经典诵读是传承中华文明文化的需要,是教育本质的需要,是我们做教育者的责任。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抓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从幼儿抓起,从做人开始,正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而且都知道儿童期是黄金记忆年龄期,是培养理性头脑、记忆的关键期。明确了开展经典诵读的意义之重大,就要讲究方法的让幼儿快乐诵读。教育者要掌握快乐诵读的原则:首先是要让幼儿快乐的原则,其次是教学方法要灵活,与时俱进,开发生命本质、三位一体、以一元带动多元的原则。
有人说经典那么高深,孩子能理解吗?其实这是多虑了,我们让幼儿读经典,是记住不需要理解,就像一栋高楼打地基,虽然粗糙,但却夯实,因为是基础。经典是道,是需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去悟的。我们只需要给孩子的一生做牢固的奠基。
我在我们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也开设了《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但多是零零散散地学,不系统,方法也不够灵活,通过此次培训,让我学到了开展经典诵读的很多方法,也为在我园内开展礼仪教育课题树立了信心。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收获很多,不仅对幼儿的因材施教、走向自然、快乐成长的教学理念有了很高的提升,而且对幼儿园的规范化管理、卫生保健管理、主题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理念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我们课余不断商讨,互相学习,要把这次所学更好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运用我们农村幼儿园的自然优势,对孩子们因材施教,给孩子们一个受益终身的快乐的童年。
(责任编辑:华夏爱婴)
我总是觉得自己幼儿园区域材料匮乏,埋怨乡镇经济的落后,通过听王教授关于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农村幼儿园面临的困惑与对策等专家的讲座,四天的跟岗学习,真正使我打开了思路,拓展了视野。下面是我的所学所思:
一、因材施教,区域活动
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幼儿园施教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人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中的第二阶段的前运算阶段,我们要明确懂得这个阶段的人的思维和学习特点,儿童阶段是人生重要的启蒙阶段,我们施教的课程就应当注重儿童发展的特点,正所谓幼儿教育的本质在于要唤醒幼儿的创造力。幼儿的天性是爱玩的,而每天让孩子像小学生一样端坐在教室里识字、算数、学英语,这种应试教育会桎梏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剥夺了幼儿爱玩的天性,而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有别于班级授课制的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
区域活动思想源于19世纪初,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点是氛围宽松、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能让幼儿在玩中学,回归了孩子的天性,满足了幼儿的兴趣,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探索欲望,正如老子所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面对的施教对象是幼儿,就应该又多一层理解: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尤其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只要激发了他的探索欲望,想阻止他学都难。而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正好能满足幼儿自主的探索欲望。
开展区域活动的关键就是材料的配备和投放。区域活动不仅需要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开放性的、多样化的适宜操作的区域材料,而且还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我们幼儿园就为区域材料的不够充足和多样犯愁,而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发现了原来身边有很多可利用的材料资源,尤其是跃华幼儿园废旧材料的综合利用,使我大开眼界:与树叶对话、与树根对话、与小木板对话、与旧衣服对话、与旧报纸对话、与拖布杆对话等等,原来我们身边有很多材料资源可利用,不只是资金投入资源和个别的废旧材料。听过陈颖琪教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更让我进一步懂得了区域材料该如何投放的原则把握,只有对材料的安全性、艺术性、目标性、探究性、丰富性、动态性等充分把握,才能满足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进而达到因材施教,使幼儿快乐成长的教育效果。
二、走向自然,平安成长
院长在座谈会上说:要让孩子平安成长。这种成长有两个层面:一是身体平安成长,二是心理平安成长。人类既然是自然之子,那么自然就养育了人类。要想让我们的孩子平安成长,又怎能离开自然的养育呢?爱默生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这句富有哲理的名言更说明了要让孩子平安成长,就要走向自然的道理。
在四天的跟岗学习,充分验证了这句名言。观摩了幼儿园大二班幼儿的种菜活动,看到孩子们和老师拿着种子、小铲、水桶等农具兴高采烈地走向室外自然种植区,分工后热火朝 天地忙活着,有的幼儿小鼻头上沁出了密密的汗珠,可兴致丝毫不减,那份兴趣和开心真不是在活动室能达到的,真是身心愉悦。孩子们种好后对种子几天才能出来、长什么样更是充满着好奇和期待。这种走向自然的活动能不让孩子们快乐成长吗?
孩子们看到种植区边上开出的野花,会凑上小鼻子闻一闻,还时不时的和旁边的桃树打个招呼,他们兴奋地说着、讨论着。这种走向自然的活动不仅让幼儿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而且蒙发了幼儿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也更培养了幼儿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王教授说教育的真面目是绿色,开始我不很理解,可通过这次跟岗学习,看到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再想想自己所喜欢、为之陶醉的景色,可不就是象征着勃勃生机的绿色吗?自然之美在于自然,只有让孩子们走向自然、感悟绿色、沐浴阳光,才会让孩子了解大自然,充满活力的快乐成长。
三、传统育人,快乐诵读
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给我上了很深刻的一课。开展儿童传统经典诵读是传承中华文明文化的需要,是教育本质的需要,是我们做教育者的责任。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抓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从幼儿抓起,从做人开始,正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而且都知道儿童期是黄金记忆年龄期,是培养理性头脑、记忆的关键期。明确了开展经典诵读的意义之重大,就要讲究方法的让幼儿快乐诵读。教育者要掌握快乐诵读的原则:首先是要让幼儿快乐的原则,其次是教学方法要灵活,与时俱进,开发生命本质、三位一体、以一元带动多元的原则。
有人说经典那么高深,孩子能理解吗?其实这是多虑了,我们让幼儿读经典,是记住不需要理解,就像一栋高楼打地基,虽然粗糙,但却夯实,因为是基础。经典是道,是需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去悟的。我们只需要给孩子的一生做牢固的奠基。
我在我们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也开设了《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但多是零零散散地学,不系统,方法也不够灵活,通过此次培训,让我学到了开展经典诵读的很多方法,也为在我园内开展礼仪教育课题树立了信心。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收获很多,不仅对幼儿的因材施教、走向自然、快乐成长的教学理念有了很高的提升,而且对幼儿园的规范化管理、卫生保健管理、主题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理念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我们课余不断商讨,互相学习,要把这次所学更好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运用我们农村幼儿园的自然优势,对孩子们因材施教,给孩子们一个受益终身的快乐的童年。
(责任编辑:华夏爱婴)